153天生死博弈 中国方案攻克复杂纵隔感染世界难题
近日,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成功救治了一例罕见复杂病例:患者丛盛(化名)因主动脉夹层术后并发严重纵隔感染、胸骨骨髓炎并累及人造血管,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情极其危重,救治难度极大。在院领导班子的统筹领导下,由胸科中心主任王文璋教授团队联合重症医学科宁波教授团队等院内多学科力量,历经5个多月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使患者转危为安,现已康复出院。此例救治充分彰显了该院在处理复杂危重感染、特别是人造血管相关感染方面的多学科协作能力、临床技术优势。
病情危殆:多重致命并发症缠身
2024年12月,45岁的丛盛因突发主动脉夹层在外院接受急诊手术,植入了人造血管。术后虽经全力抗感染治疗,病情仍呈进行性恶化,出现了胸骨裂开,深部纵隔感染、脓毒血症合并呼吸、心、肾、消化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并伴有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分泌物培养更检出多重耐药菌。2025年1月16日,丛盛经120急救车跨越千里紧急转送至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一场与死神竞速的生死救援就此展开。
入院检查发现,丛盛胸骨正中切口长达25厘米,其中15厘米胸骨钢丝切割全层裂开,可见裸露的心脏搏动,切口内充斥大量脓性分泌物和坏死组织,形成深度侵袭性感染。
纵隔感染累及至关重要的人造血管,是临床救治中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
果断决策:多学科协作直面挑战
面对如此危重复杂的病例,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迅速组建了以王文璋教授为核心,宁波教授团队、麻醉科、呼吸科、心内科等骨干力量参与的多学科(MDT)救治团队,对丛盛进行了全面、精准的评估。
“人造血管感染是血管外科领域公认的危重症难题。其核心挑战在于:作为植入性异物,人造血管本身缺乏生理防御机制,一旦感染,细菌极易在其表面形成生物膜,导致常规抗生素难以有效渗透清除感染源,传统观念认为预后极差。”王文璋教授解释道。
他表示,对于这类复杂病例,单纯依靠内科治疗无法逆转病程,必须把握黄金救治窗口期,通过精准外科手术及时、彻底清创去除感染源,同时通过现代技术重建生理屏障,才是突破传统困局的关键前提。
攻坚克难:精准手术清除感染源
在宁波教授团队日夜不懈的努力下,通过精密的呼吸循环支持、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根据药敏及感染控制情况动态调整的抗感染方案、肠内肠外营养序贯支持以及输血、免疫调节(如胸腺五肽、免疫球蛋白应用)等综合生命支持治疗,丛盛的生命体征在入院一周后,终于被调整至手术耐受阈值。
2025年1月23日,由王文璋教授主刀,在MDT团队紧密配合下,为丛盛实施了第一次高风险的纵隔感染清创及胸壁重建手术。
(王文璋教授团队为患者实施手术)
术中探查可见纵隔内广泛脓液积聚及纤维板形成,感染严重,累及人造血管表面。手术全程如履薄冰,既要保护主动脉弓重要分支血管(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头臂干),又要彻底清除纵隔及各血管间隙坏死组织和潜在感染灶,尤其对人造血管表面要进行极其精细的清创。
鉴于胸骨严重破坏无法直接固定,团队创新性地采用自体胸大肌肌瓣移植技术,成功覆盖纵隔死腔并重建胸壁稳定性。
历时3小时50分钟,手术终获成功。丛盛被转入重症医学科(ICU)继续监护治疗。
精细平衡:重症监护护航生命
手术成功仅是第一步,术后的重症监护管理同样充满挑战:每项决策都需要在多重矛盾中精准制衡。
宁波教授带领的重症医学科团队承担了这一艰巨任务,构建起立体化监护体系,将治疗目标分解为感染控制、器官维护、功能重建三大维度,通过日评估制度实现治疗方案的分钟级调整。
【宁波教授(持听诊器者)团队承担起重症监护管理重任】
首当其冲的是抗感染平衡管理。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团队严格实施了抗生素精准调控策略,每日依据微生物检测结果与临床反馈动态调整方案,在确保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耐药风险及肝肾毒性。
与此同时,循环系统管理也充满动态博弈。团队通过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精准调控液体平衡,避免心衰与灌注不足的两难困境。
在呼吸支持策略上,团队建立了阶梯式撤机评估体系,在呼吸机依赖与肺炎风险间寻求动态平衡,依据肺功能恢复指标严格把控脱机时机。
营养科设计了特殊配方,采取少量多次、循序渐进的方式,精心维护肠道功能,同时兼顾静脉营养补充,突破了心肾功能限制。
此外,丛盛还反复出现消化道出血、真菌性肠炎等并发症,团队均及时给予了有效处理。
“重症监护的本质是悬崖边的平衡艺术,如同在刀尖上行走。”宁波教授表示:“每个治疗决策都处于相互拮抗的矛盾矩阵中,要求团队具备三维诊疗思维:在时间上预判疾病的演变轨迹,在空间上构建器官保护网络,在干预时实施精准调控。正是这种把控能力,构筑起危重患者生存的希望之桥。”
波折再起:创新技术破解二次危机
然而,就在丛盛病情初现曙光时,变故陡生。
3月23日,纵隔引流管突然涌出大量鲜血,丛盛血压急剧下降。MDT团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通静脉输液快速通道、紧急输血补充血容量、药物升压维持循环、伤口压迫止血多线并进。经过抢救,丛盛虽暂时脱离死亡威胁,但凶险病情仍未解除。4月初,丛盛主动脉壁破裂口持续渗血,MDT团队当机立断,立即向心脏专科医院发出请求。
时值清明节假期,我国著名心脏大血管专家,北京安贞医院的朱俊明教授火速驰援,果断启用体外循环技术,使患者心脏暂时停跳,在精确修补人造血管瘘后成功止血。这场历时5小时的巅峰手术,堪称“血管外科领域的极致艺术”,最终为患者筑起了生命防线。
【术后,朱俊明教授(前排左)与王文璋教授(前排右)合影】
然而,不容丝毫喘息,术后伤口愈合障碍接踵而至:移植肌瓣发生纤维化、瘢痕形成,导致伤口愈合不良、裂开,深层组织暴露。此时,传统的肌瓣移植方案已无可用资源。
经充分论证,MDT团队决定采用一项创新技术——大网膜移植:应用腹腔镜获取自体大网膜,将其移植至纵隔及胸骨缺损区域,有效填充巨大空腔,促进组织愈合。
“大网膜移植突破了传统肌瓣移植的解剖学限制,其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和免疫活性细胞群,为感染创面提供了理想的再生微环境。”王文璋教授说。
重获新生:综合实力托起生命希望
在创新技术的加持和重症医学科持续精细化的生命支持下,丛盛的病情终于呈现突破性好转。大网膜移植术后连续监测显示,人造血管瘘修补处愈合良好,感染灶被彻底清除,多重耐药菌得到有效控制,心、肺、肾等器官功能显著改善,营养状况稳步恢复。
6月18日,经过153天的生死博弈,当丛盛独立走出医院大门时,这场历时4个多月的生命保卫战画上了圆满句号。
【宁波教授(右一)团队与患者及家人的合影】
制胜关键:专业协作与创新突破
“这位患者的成功救治,生动诠释了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多学科团队协作(MDT)模式的临床价值。”王文璋教授在总结救治经验时强调:“面对人造血管感染这一世界性难题,我们坚持‘感染源控制是核心’的理念,敢于在患者生命体征允许的极限边缘实施精准清创手术。重症医学科在宁波教授带领下,为整个救治过程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生命支持平台,处理了极其复杂的多脏器功能维护与抗感染平衡问题。最后,创新性地应用腹腔镜大网膜移植技术,解决了传统方法无法克服的复杂缺损修复难题,是本次救治的关键突破点之一。这种从宏观战略到微观技术的全链条创新,正是攻克医学难题的关键路径。”
宁波教授补充道:“患者和家属的坚定信任是支撑团队迎难而上的重要力量。此案例的成功,不仅挽救了生命,也体现了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在复杂危重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心血管术后严重并发症救治领域的综合实力与技术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据悉,该病例的成功救治,标志着我国在主动脉疾病术后感染控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全球复杂纵隔感染治疗贡献了中国方案。